满级大佬的蜜月旅行 第44节(2 / 2)

加入书签

施懿八风不动,“不必在意。”

说书先生都被他们给惊到了,口中的故事也停顿了一下,幸好专业素质过硬,只停了三秒,他又继续开始说了。

“话说,那蓝御,蓝将军,刚到北方就组织百姓钻井,也不知道那蓝将军上如何做到的,钻出来的井足足比平常的井深了一丈有余,这下咱们北方的百姓不用担心没水喝了。”

说书人声情并茂,“据说啊,这蓝御将军那钻井的法子是……”

他指了指皇宫的方向,“是那位想出来的。”

哗,百姓顿时就震惊了。

他们前段时间还津津乐道男皇后的事情,但实际上这男皇后还是女皇后,都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影响。

但这钻井,可是惠及他们日常生活的,是那个小皇帝想出来的,怎么就这么让人不信呢?

有人发出自己的质疑,“他都住在高门大墙的宫里,如何能懂得我们百姓钻井求水的事情?”

“不信不信。”有人嘿了一声,“说书的,你该不会是编故事吧?”

说书的不慌,拿出自己的户籍文书,“你们可看好了啊,我自己就是北方人,北方灾情已经在礼部尚书大人的管理中得到了控制,我是昨日才来京城谋生的。”

有了户籍文书,本地人亲自来说,可信度又高了一些。

所以那钻井的方法,还真是陛下想出来的,了不得啊,也不知道他们这里什么时候能用得上这钻井的法子。

有人又问:“我听说,太后娘娘给陛下出的考题是不让百姓再热死了?光有水,这也不够吧?”

井水冬暖夏凉,多喝水确实可以解暑,但天气太热了,影响到他们这里都还很热,可想而知,北方热死人也不足为奇。

说书人露出一个神秘的表情,压低了声音,“接下来,就是我要说的重点了,蓝将军用了个法子,能把水结成冰。”

嚯!这怎么可能呢?

他们只见过冰化成水的,水冻成冰也只有冬天最冷的时候,这大夏天的,要如何把水变成冰?

这怕不是什么仙术吧?

围观的吃瓜群众没有一个相信的,纷纷唾弃说书人吹牛不打草稿。

“我就知道你们不信。”那说书人又神秘兮兮的,“那蓝将军说了,这是陛下想出来的法子,原本是打算留着给国库赚钱的,你瞧,这大夏天的,冰块多贵,要是留着卖钱,那些大官儿有钱人肯定趋之若鹜。”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今年热啊,冰块比往年的价格都要贵上几分,高官富人都只能省着用。

百姓就更用不上这么金贵的东西了。

说书人气质十分昂扬,仿佛他才是那个发明用水制冰的人,他道:“但是陛下让蓝将军把这制冰的法子公布给了我们北方的灾民,成本极其低廉,几乎每个家庭都用得起。”

有人好奇,“说书的,你快说说,到底是怎么把水变成冰块的?”

要是真能成,他们这些京城的百姓是不是也能在炎热的夏天用上冰块了?

“不急不急。”说书人是知道怎么吊人家胃口的,“咱们先来说说陛下。”

或许是大晋开国皇帝出身平民,所以打下天下之后,并没有限制百姓讨论皇室,也不搞文字狱那一套。

在开国皇帝眼里,功绩就是要让人传唱的。

听书的百姓不满,陛下有什么好说的?

虽然他们普通人不怎么讨论皇室的问题,但也知道这陛下是个傀儡皇帝,做主的是太后娘娘,陛下这才刚开始实习亲政呢,如果办不好,还是只能继续做傀儡皇帝。

说书人道:“大家可真的都想错了,陛下远不是我们相信中的那么……”

他跷起大拇指,然后往下比了比。

虽然没有文字狱,但也不好太明目张胆。

他道:“陛下那是在韬光养晦呢,你们想想,前段时间抓了好多贪官污吏,有人反对,但陛下说一不二,硬是顶着世家和相爷的压力,非要把那些贪官污吏抓了,还咱们百姓一个公平。”

百姓们点点头,确实是如此,他们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是都明白,贪官把国库的钱都贪墨了,也贪百姓的钱,他们赚点钱容易吗?

别的不说,就说最近,上街摆摊儿都没有人来收保护费了,别以为他们不知道那些收保护费的恶霸背后都有大人物支撑。

现在好了,他们也能安安心心地摆摊儿做生意了。

说书人继续说,“咱们陛下才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好皇帝啊。”

百姓们这次都点头认可了说书人的说法。

“话再说回北方灾情的事情。”说书人扬眉,“大家都知道礼部尚书是被贬去北方赈灾的吧?走之前,听说陛下还给了他一批粮食种子,让尚书大人种不到亩产两千斤就别回来了。”

嚯,话音刚落就有人说荒唐。

看他的穿着,应该是一个庄稼汉。

庄稼汉义愤填膺,“你们可知,我家中还算富庶,二十亩地,全家人日日精心伺候,拔草捉虫,施肥,不敢怠慢,最好的产量也就三石出头。”

一石差不多一百二十斤,三石出头,也就是四百斤的样子。

他们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出亩产两千斤是什么概念。

说书人抬了抬手,让他别慌,“别的我不说,亩产两千斤,在下也没听说过,但是你们猜怎么着,这北方干旱,虽不至于千里焦土,但田里的庄稼确实都枯死得差不多了。”

他得意地看着在场的百姓,“但是,陛下给尚书大人的那一批粮种,全部种活了,现在都发芽了,其中还有一个粮种叫什么红薯,那绿油油的藤蔓,一日一个模样,十分茂盛,还能扦插,藤蔓埋在土里,都能继续发芽生长。”

这说明什么,说明就算这粮种不能亩产两千斤,但那个粮种是十分耐旱的,在干旱的土地上也能生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