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国师 第217节(2 / 2)
但凡有脑子的,看看地图都知道从北京到南京的距离,在古代是什么概念。
朱棣率燕军全军孤注一掷式的南下,目的是为了把龟缩在真定、德州两个大营里的南军重兵集团拉扯出来。
这便相当于敌方英雄在上下两路塔里缩着不出来,而我方选择了集结中路做出一波上高地的样子,敌方被迫从上下来援,在野区被各个击破。
随后南京这个无人防守的水晶,有两个淮河和长江这两个门牙塔也白费。
事实上,灵璧决战打完,南军的全部有生力量就都被歼灭了,燕军渡江几乎只是时间问题,不存在任何有可能的抵抗,建文帝不可能翻盘了.
守江必守淮,而灵璧决战,朱棣已经把建文帝用来守江和守淮的有生力量全部歼灭了。
灵璧决战的意义,与后世淮海几乎是可以等号理解的。
话说回来,便是说,平安和盛庸这两个朱棣的手下败将,在如今明军系统里,还是有些分量和威名的。
换言之,他们足以用来稍稍制衡一下如今有些膨胀的靖难勋贵集团了。
毕竟,平安和盛庸虽然让朱棣恨得咬牙切齿,可这也侧面说明了他们的本事。
“陛下的这一纸敕谕,便是对淇国公和成国公等人的警告吧?”
朱棣沉默着,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道衍轻笑一声,继续追问道:“既然陛下已经做出选择,那么其实陛下心里应该明白,光靠一纸敕谕是没用的,留下平安和盛庸,宽恕这两个曾经与陛下为敌的将领,才是真正能敲打靖难勋贵的办法。”
“你到底什么意思?莫不是给炽儿当说客的?”
朱棣目光锐利地盯着道衍。
在朱棣的认知里,道衍确实是偏向朱高炽一方的。
不管怎么说,靖难之役的时候,道衍都跟朱高炽在北平共事了四年。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二十出头的朱高炽有两个老师,一个是教导他如何守城,以及防御山西、辽东方向南军的老将军顾成;另一个则是教导他如何处理政务,如何给大军筹集辎重粮草、调度辅兵民夫的道衍。
而且,仅仅两个月前,道衍还因为朱棣不让朱高炽去听课,从而会造成两个皇子之间的差距,跟朱棣大吵了一架。
所以说,朱棣理所当然地认为,正是因为如今朝野间议论纷纷,都在讨论靖难勋贵集体鼓噪立二皇子朱高煦为储君的事情,朱高炽得知了消息,才会求道衍来帮忙。
要不然怎么解释道衍提出重用平安和盛庸,来制衡如今日渐膨胀跋扈的靖难勋贵集团?
这个提议,肯定是对朱高炽有利的。
因为靖难勋贵集团,除了老将军顾成和小字辈的张辅,其他人压根不站在朱高炽这边。
道衍神情悠然,淡定自若地放下了手中的敕谕。
“非是如此,臣与陛下相交多年,陛下还不明白吗?臣怎么会因为立场而掺和陛下的家事呢?臣只是为陛下定策罢了。”
“陛下应该早就猜测出,靖难勋贵此次的目的吧?鼓噪是假,表达他们对江南文臣的反对和蔑视,才是真的。”
道衍的话,朱棣知道,句句属实。
事实上,立储这种事,朱棣能跟人商量的,也只有事事皆可谈的道衍罢了。
帝王的孤寂,莫过于此。
而朱棣的幸运则在于,他还有道衍这个朋友。
当然了,朱棣的不幸则在于道衍其实还藏了其他想法。
朱棣脸色微变,他死死地看住道衍,半晌之后才嗤笑一声。
“朕早就料到如此,可这些跟着朕出生入死的老伙计,包括你在内,如果不是谋逆之事,朕怎么可能会真的会对你们做什么?”
“说说吧,道衍大师。”朱棣以手扶额,“对于此次争端,伱有什么计策。”
“臣的计策也很简单。”
道衍没有自称“老衲”,显然是以很正式的身份来与朱棣做君臣奏对。
“无非就是那几条。”
“第一条,便如姜圣所说,如果陛下打算立大皇子为储君,直接把二皇子派到海外去分藩建国就好了吕宋也好,天竺也罢,离华夏远远的,既逍遥自在,又不会再有性命之虞。”
朱棣摇了摇头,他现在心意未定,立储这件事依旧处于纠结阶段,怎么可能直接把老二扔海外去?
若是老二被扔到了海外,老三去不去?
先别说徐皇后心疼儿子会不会同意,就是朱棣自己,都舍不得。
从事实上来讲,朱棣是真的很喜欢酷肖自己的朱高煦。
见朱棣摇头,道衍也不气馁,继续说道。
“第二条,如果陛下打算立二皇子为储君,那么须得把大皇子废为庶民圈禁起来,方才安全。”
朱棣恼怒地瞪了道衍一眼。
老和尚净提这些不靠谱的,显然是在凑上中下三策的数量。
“第三条,其实那日在密室中,臣观陛下若有所思,想来陛下也想到的,如今也是在犹豫之中吧.那便是把大皇子和二皇子分开,一个派去南京,一个派去北京。”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