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547节(1 / 2)
这一番话,算是堵死了于谦的所有话头。
天子说的不错,如果说甘肃一旦发生兵变,被瓦剌趁机攻取,那么,满朝上下,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
相较之下,虽然如此突然的撤换一系列的将领,会造成短暂的混乱,但是,毕竟甘肃的边军仍然安稳,只是调动起来会有迟滞,其后果,最多就是在一段时间之内,出现难以遏制的小规模的劫掠之风,可大的乱子是不会有的。
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本是最简单的道理,但是,因此而牵连的百姓……
天子说完之后,目光依旧落在于谦的身上,倒是没有急着真正下旨,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与此同时,其他众臣也都察觉出了不对,一个个也不再说话,眼观鼻鼻观心,甚至连眼神都不敢乱看。
终于,在一片难熬的沉默当中,于谦抬起了头,神色复杂中透着一丝无奈,拱手开口道。
“臣斗胆,可否请陛下准臣与金尚书二人单独奏对。”
第651章 真相
武英殿中,虽然一干老大人都貌似目不斜视,但是实际上,耳朵都竖的直直的,就等着听于谦怎么说。
结果,却等来了这个,心中不由有些失望。
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对这件事情的水有多深,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按理来说,在场皆是重臣,到了他们这等身份地位,不能知晓的机密已经不多了。
而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要求单独奏对,其实是一件很失礼的事情,于谦不会不明白这一点,但是,他依然这么做,只能说明,这件事情的背后,的确藏着不能公之于众的真相。
在朝堂之上混迹,首先要保持对一切细微之处的敏感度,其次,就是不要有太旺盛的好奇心。
这二者看似冲突,但是,只有拿捏好这中间的分寸,才能长久在朝堂上屹立不倒。。
因此,在听到于谦这番话的时候,在场诸人便对视了一眼,随后,陈镒便上前道。
“陛下,既然如此,臣等就先告退了。”
其他的一干大臣闻听此言,也跟着上前想要开口告退。
于谦接下来要说的事情,一听就不是小事,能不掺和还是不掺和的好。
但是, 也不知是赌气还是怎么回事, 一向对于谦的话十分采纳的天子, 这回却摆了摆手,淡淡的道。
“不必了,在场诸卿皆是国之栋梁, 于先生有什么话,尽可以说便是, 不用藏着掖着的。”
于谦明显愣了愣, 一时踌躇没有说话。
见此状况, 天子的脸色微冷,但是, 却丝毫改变主意的意思都没有,只是静静的望着于谦。
半晌,于谦神色复杂的叹了口气, 瞥了一眼在场的其他大臣, 终于是道。
“陛下容禀, 关于宁远侯一案, 臣已有所得,虽仍不确凿, 但也并非如陛下所想,严重到需对甘肃大动干戈的程度。”
话音落下,在场众人脸上皆是掠过一丝果然如此的神色, 今天于谦种种的反常举动,早就让他们猜到, 这位于尚书,恐怕是掌握着什么, 其他人都不清楚的状况。
眼瞧着于谦开口,天子的脸色略有缓和, 道。
“既然如此,那于先生便将自己查的情况说一说吧,若真的是朕误判,那便收回前旨。”
言下之意,如果不说,或者证明不了是误判,那么, 就真的要撤换整个甘肃的官员了。
这是明晃晃的威胁,但是,不得不说,于谦真的就吃这套!
长长的吐了口气, 于谦道。
“不敢欺瞒陛下,据臣所掌握的情况,若无意外,宁远侯之所以甘冒此险,便是因为关宁七卫!”
这话一出,久在边镇的杨洪和范广二人顿时眉头一皱,似乎是想起了什么,而金濂更是直接捏紧了手里的锦衣卫密疏。
但是,毕竟是陈年旧事,另一边,一直呆在京城的李贤,和相对在兵事上没那么了解的陈镒却仍旧一头雾水。
于是,于谦便继续解释道。
“关宁七卫,乃太宗皇帝所设,背靠肃州,位于瓦剌和西域之间,意在截断二者之间的联系。”
“正统八年,关宁七卫中的赤斤蒙古卫都督且旺失加向朝廷上疏,请求迁徙部分族人到肃州附近的也洛卜剌,以躲避战乱,但是,受到了时任甘肃总兵官的宁远伯任礼的强烈反对。”
“尔后,且旺失加请求建立寺庙,同样被任礼以距离肃州过近,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为由反对,当时,奏疏送到朝廷,因为考虑到任礼更加熟悉甘肃的军情状况,朝廷并未仔细核查,便允准了任礼的决定。”
“这本是一桩陈年旧事,但是,前番我奉圣命巡查甘肃,却意外得知了一些内情,以我猜想,任礼便是得知了此事,所以才铤而走险。”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有眼色的人上来垫个话。
陈总宪看了一眼旁边的几个人,好像只有他到现在为止,啥也不知道,于是,他便当仁不让的问道。
“敢问于少保,是何内情,值得任礼如此冒险?”
“截杀使臣!”
于谦的脸上也浮起一丝怒意,轻轻的吐出几个字。
显然,尽管早就已经知道了内情,但是真的提起来的时候,于谦自己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
不过,他的这句话也的确像是一颗炮弹,炸响在了众人的耳边,就连朱祁钰的脸上,也露出一丝意外之色。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也没有再继续隐瞒的必要。
在众人注视下,于谦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娓娓道来,再度对着天子拱手一礼,于谦道。
“当初臣巡视甘肃,恰逢有虏贼劫掠,被边军擒获,查实身份之后,才知其并非瓦剌之人,而是赤斤蒙古卫之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