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之军工系统 第534节(2 / 2)

加入书签

他没想到自己居然不知不觉的被带偏了战略方向,这也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吧!

这时冈村宁次其实已经知道该怎么做了,但他还是问了声:“那么,以河野君的意思是……”

河野真太回答:“不知大将阁下是否听说过‘闪电战’?”

冈村宁次点了点头,暗道这个河野果然有些学问,说的跟自己想的一样,要想打击八路军,最终还是要回到地面作战,而且一定要快。

因此,汉斯的“闪电战”就是最佳选择。

河野真太从兜里取出一张地图在桌面上摊开,顺便挪了挪麻木的双腿……

河野真太动作虽小,但冈村宁次却注意到了,赶忙说道:“河野君,不如我们到指挥部继续讨论吧!那里有更详细的地图!”

河野真太自然是求之不得。

指挥部的地图果然有些不一样,不只有地图还有按比例制作的沙盘,沙盘上插满了小旗,标明了敌我兵力布署及位置,甚至还详细到番号。

河野真太指着沙盘上的运城说:“大将阁下,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全都布署在运城一线形成一道防线,而且自运城起还有一条公路直通黄河西岸,而八路军的两个机场,完县机场和望兴机场都位于黄河西岸……如果要彻底消灭八路军的航空队,我认为我们应该组织起两支机械化部队,在突破敌人防线后深入其腹地直取两个机场。”

顿了下,河野真太又补充道:“我认为,八路军这两个机场因为在其腹地,并且还在黄河西岸,他们想不到我军会敢于如此大纵深的穿插。因此,他们在地面防御上应该十分薄弱……”

说着河野真太就把目光转向冈村宁次,冈村宁次点了点头认同了河野真太的说法。

据他的情报显示,八路军两个机场在地面防御上的确十分薄弱,尤其是望兴机场,不仅无险可守甚至连一道像样的防线都没有。

但是,那可是一百多公里的穿插,而且两侧分别是吕梁山和中条山,援军根本进不去。

万一要是被八路军包围了……

第953章 影响

见冈村宁次犹豫不决,河野真太又加了一句:“大将阁下,更何况……敌人的‘特殊炸弹’的射程据说只有三十余公里,也就是说,我们即便打不到100公里外黄河西岸的两个机场,也很有可能缴获‘特殊炸弹’。我相信,如果我们能缴获‘特殊炸弹’,对帝国的益处是无法想像的。当然,如果可以的话,x1能缴获就再好不过了!”

冈村宁次听着这话就不再迟疑了,毕竟缴获“特殊炸弹”和x1并加以仿制,那是东京方面对他下的死命令……其实就算没有东京的命令,冈村宁次也很希望能缴获这两样东西,他想看看,这些东西到底是何方神圣,居然一个能自动飞行一个还能变轨。

冈村宁次不知道的是,河野真太这个建议其实也包藏着私心:“特殊炸弹”如果被帝国缴获了,更可能是研究半天也研究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这其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是控制系统的数据而不是控制系统本身。

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个。

因此,缴获“特殊炸弹”后,河野真太相信,更有可能的是他先获得数据转给汉斯,顺便再将原始数据破坏……

由此可知,汉斯和鬼子其实也并非是铁板一块,虽然他们在总体战略上有共同利益。

其实,华夏战场上“特殊炸弹”的出现,已经在汉斯造成了哄动,只是河野真太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原因不仅是“特殊炸弹”与汉斯的v1导弹极其相似……这一度让汉斯以为是情报泄漏于是对科研人员逐个查了遍。

造成哄动的主要原因,是汉斯科学家其实一直都不确定这种装备能否生产出来,他们是带着怀疑的态度一步步艰难前行的,其中也包括河野真太。

结果华夏不仅生产出来了而且还用在了战场上。

这使汉斯科研人员又是沮丧又是兴奋。

沮丧是因为他们居然不是世界上首个研发出这种装备的国家,而且研发出这种装备的国家居然是华夏……

这问题就严重了。

因为华夏原则上鹰酱和毛熊的盟友,如果华夏有这种装备,是不是意味着必要是鹰酱和毛熊也将会有这种装备?

说是兴奋,则是因为他们总算确定这种装备是可行的,而且还有实战意义。

其实让他们兴奋的还不只是这个。

华夏使用火箭发动机将“特殊炸弹”用于对付敌人炮兵的想法,是他们之前想都没有想过。

这就给汉斯科研人员一个启发……原本他们只想着用v1导弹轰炸日不落帝国的首都,那么现在,是不是也可以思考一下生产各种射程的导弹,然后用它们对付敌人的炮兵、仓库、电站、兵营这些有战术价值的目标?

尤其是河野真太还想到一点……

“如果v1可以用来攻击战术目标!”河野真太向上级建议道:“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它来巩固大西洋防线?”

(注:大西洋防线又称大西洋壁垒,汉斯于1942年3月开始修建,主要是为了预防盟军在欧洲大陆登陆)

为此,河野真太还专门写了一份计划书。

在这份计划书里,河野真太详细列举了在大西洋防线布署近程飞弹的好处。

归纳起来主要有几点:

首先,大西洋防线过于漫长,总长2700公里。

在如此漫长的海岸线上构筑防线,即便是极为简陋的野战工事都要耗费相当大的人力物力,最后还不确定是否能发挥作用……

事实证明河野真太的这个猜测是正确的,史上这个工程极为庞大,高峰时期汉斯动用了26万人,投入1300万吨混凝土和12万吨钢材,在15000个点修筑了工事,然而到1944年盟军开始登陆时,整个工程只完成了68%,盟军登陆的诺曼底地区甚至只完成了18%。

(之所以会出现诺曼底只完成18%,这并非偶然,而是之前所说的“攻大于守”的原则。在漫长的2700公里的防线上,敌人当然会选择最薄弱的部位进攻。因此,整条防线的其它地方的所有工事都白费了)

由此可见,大西洋防线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被动防御,差不多就是另一道马其诺防线。

其次,v1飞弹虽然只能攻击固定目标……此时的飞弹还没有主动寻的功能,因此只能攻击不会移动的固定目标,攻击移动目标比如军舰,那就只能靠运气了。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