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之军工系统 第913节(2 / 2)

加入书签

于是鬼子就想当然的以为,战争打到一定程度取得决战的胜利必然就是谈判。

可惜时代已经变了,二战时期的战争往往是以“灭国”画上句号!

第1684章 狼来了

最终,鬼子这场战略层面上的争论还是海军胜出。

胜出的原因很简单,大多数鬼子都希望能尽快与鹰酱和谈,希望能在一场决战的胜利后以胜利者的姿态与鹰酱结束战争,而不是像陆军描绘的那样还要把本岛的军事、工业,甚至政治都搬到华夏内陆做好与鹰酱长期作战的准备。

史上鬼子虽然有利用华夏大陆复杂地形与鹰酱作战的计划,但直到最后也没下定决心执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耻辱。

另一个原因就是华夏大陆虽然地形复杂适合游击作战,但华夏大陆从来都不是鬼子的地方百姓也视他们为仇敌,而打游击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有群众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说,鬼子陆军的计划其实也不现实。

至于鬼子在“伪满洲国”的困境,海军的解释是:

“我们需要集中所有力量打赢这一场仗,不能有任何分心!”

“八路军海防团虽说弱小,但他们却有许多反舰飞弹,这不是短期或用一两支小舰队就能解决问题的!”

“所以,我们一致认为,应该在打败鹰酱舰队之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

鬼子陆军大臣反对道:“那么,被八路军围困的奉天城怎么办?还有大连怎么办?我们就任由八路军占领它们吗?”

海军大臣淡淡的回复道:“如果,我们能打败鹰酱并把鹰酱逼到谈判桌上来,这些还会是问题吗?”

海军大臣说的没错,目前鬼子最大的压力还是太平洋方向。

另外,华夏也因为得到了鹰酱的援助才战斗力大增,比如顽军的远征军全部都是鹰酱训练和武装的,国内还有十个师的美械师。

不只如此,就连毛熊也得到了许多鹰酱的援助。

如果能让鹰酱谈判退出这场战斗,不仅华夏不是问题,说不定鬼子、汉斯还能翻盘联手把毛熊打服!

到时,奉天、大连还跑得了吗?

于是陆军大臣那边就无话可说了,只能同意海军的做法。

这其中还经过一番波折:

帝国海军虽然得到了“人操飞弹”的技术,但一方面无法短时间生产,另一方面海军的飞行员基本都是能开舰载战斗机的精英,他们当然不舍得让这些精英去驾驶“人操飞弹”实施自杀式攻击。

于是,不管是“人操飞弹”也好驾驶“人操飞弹”的飞行员也罢,都要从陆军那边“巧取豪夺”。

如果鬼子政府不支持海军还好,海军就是想要也要不去。

但偏偏政府也希望能打败鹰酱舰队得到难得的谈判机会,因此严令陆军必须交出足够的“人操飞弹”和飞行员,不仅如此就连地勤人员也要一并交由海军指挥。

这把鬼子陆军给气得七窍生烟:让海军来增援,不仅没得到有效增援,反而还把“人操飞弹”和飞行员给抢走了。

陆军在装备方面对阵八路军原本就处于弱势,“人操飞弹”是不多的有可能打败八路军的东西,现在居然也没了!

但抱怨归抱怨,仗还是要打的!

梅津美治郎在确定无法得到联合舰队的增援后,就只能自食其力打穿八路军防线把奉天救出来。

只不过梅津美治郎心有点大,他这个“救”指的不是帮助奉天驻军突围,而是要打通八路军防线将奉天重新纳入“满洲国”的版图。

从梅津美治郎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没问题。

此时毛熊方面的演习已逐渐消停了……其实不是消停,而是毛熊演习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演习”这东西就像喊“狼来了”一样。

刚开始喊“狼来了”还能把鬼子吓住一阵,但随着时间推移,毛熊即便再演习甚至提升演习强度,鬼子也知道那只是吓唬人不会真打。

于是鬼子就能适当调一些兵力回来应对后方的八路军。

而八路军的“满洲国”的兵力不过三十多万,其中只有十万是正规军,二十多万都是刚从百姓中拉起来的民兵。

帝国军队只在奉天就有十万兵力……说奉天还有十万兵力只是梅津美治郎自我安慰的想法,在之前的几场战斗中尤其是进攻金州的战斗中奉天的兵力已经消耗掉了一万多人,负伤的还有两万,还有战斗力的能有七万兵力都算不错了。

但即便如此这兵力也不容小觑。

梅津美治郎打算再抽调三个师团五万兵力左右,与奉天一同进攻八路军东线。

与此同时,梅津美治郎又命令冈部直三郎至少调集两个师团不少于三万兵力进攻八路军的西线,以牵制八路军的兵力并增加其物资消耗!

这样,东线、西线加奉天的兵力,鬼子一共投入十五万人左右。

十五万精锐部队对付八路军的三十余万乌合之众,这应该没什么悬念!

其实梅津美治郎依旧是小看了八路军。

八路军的素质的确良莠不齐,毕竟二十余万都是刚拉起来的部队,他们中相当一部人甚至连打枪都是现学的,投降的伪军都可以成为他们中的主力,由此可知其军事素质水平。

问题在于这是堑壕战,至少对鬼子而言是堑壕战。

而在堑壕战里,防守一方军事素质的不足完全可以由地利弥补,甚至可以说素质在堑壕战的地利面前不值一提:

一百个训练有素的士兵朝敌方阵地冲锋。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